作者:real-emperor
在此谨声明:下文所有有关听感的描述和评价仅基于个人这两个月来试听并随笔记下的诸多感受,并不一定准确,更不足以代表他人的听感总结,作为实际选择的参考。其中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正,感谢之至。
由于正文部分内容很长,所以先把结论部分写出来。不想看正文的朋友只看这一个部分就可以了。
本简评耳机列表:
铁三角品牌
入耳系列:CK9、CK10、CKM90
耳塞系列:CM7、CM700、EC700Ti
耳挂系列:EM700Ti、EM9d、EM9r、EW9
以上耳塞和耳机的情况:CK9、EW9、EM9r自己收于二手,CM7为朋友以前全新购入,CK10、CKM90、CM700、EC700Ti、EM700Ti、EM9d为自己全新购入。在这些耳塞和耳机中,CK9、CM700估计的使用时间分别在400小时以上,CK10使用时间大概200小时,CKM90、EC700Ti、EM700Ti、EM9d使用时间近100小时。CM7、EW9、EM9r未知(估计超过100小时)。入耳式全部为原配中号硅胶套,耳塞式全部不戴海绵套。
参评耳塞和耳机:
铁三角CK32、EM7、舒尔E5C(RH1 LO+C&C F1,E5C为原配中号海绵套)、SONY ED21LP、AKG
K240S(EH1直推)(参评耳塞和耳机原则上不作单独评价,仅在本部分和结论部分必要时作为补充)
注:本人听音类型描述:日式动画游戏配乐30%,动画游戏歌曲(女声为主)30%,美国电影电视剧配乐10%,日本流行歌曲(女声为主)10%,新世纪和古典轻音乐12%,英语和华语流行歌曲5%。各类交响、爵士、摇滚音乐3%,从来不听各类美声、民族、合唱、歌剧、戏曲、发烧和试音碟等。
试听专辑正是在以上大致的比例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得出各耳塞耳机在试听音乐下的单项评分、平均得分和标准差,这个基本可作为对于本人这种听感类型,各个耳塞耳机声音综合素质(平均分越大越好)和适用程度与音色相对平衡性(标准差越小越好)的客观描述。
我承认我这样的听音类型偏好,无论在普通人还是发烧友中可能都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总结我十几年来结合自己听过的音乐歌曲与我所熟悉的每年中大众与小众圈子中的音乐流行度匹配,还是大致吻合的。事实上,没有像我的上一篇评测那样平均选取各类型音乐来对风格迥异的五个耳机进行综合评价,而是有很强侧重性和偏向性的选择那些试听专辑,正是本次评测的中心思想和逻辑所在:我要表达的就是——为什么我会用这样的耳机耳塞来听?正因为我要用它们来听的是我最喜欢的音乐,而我确实找到了,所以我要尽量最大限度的表达它们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拿来做个你死我活的PK。
各耳塞耳机的主观感受整体评价:
评价图注解:
素质——高频(延伸、泛音、丰富度)、中频(饱满、厚实、清晰度)、低频(凝聚力、弹性、下潜)、声场感*(层次感、分离度)、解析、动态。素质项为传统的“六边形图”,主要是将素质拆分成具体的可对比项来进行比较。每一个角距离圆心距离越远则素质越高;面积越大则综合素质越高。
*关于“声场感”的注释:关于耳塞和耳机的“声场”,我一直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我的听感而言,耳塞的声场就在耳朵里面,耳机的话好一点,在耳朵边上。看了论坛上诸多讨论,也没搞清楚得出了什么结论。如果说所谓“声场”是关于“远近感”和“不同发声单位的定位感”的话,那我觉得三段平衡、特别是低频和中低频素质高的耳塞和耳机的“声场”将会更明显一些。因为在耳朵边上的音源营造的“距离感”,主要还是通过音量对比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使用“声场感”这个词,意在表明可能我对这个概念的判断并非对实际听感的描述,而是基于实际听感的对这种空间定位概念的部分甚至全部想像。
风格——风格项为我自创的“冷暖锋线图”,往左突出细节,往右强调整体;有色部分面积越大,说明各类型音染越厉害,反之则音染越小;越上方偏“冷”,越下方偏“暖”,蓝色部分面积越大,表明越偏冷声,反之红色部分面积越大,表明越偏暖声;上或下同侧连线越平滑,则表明从细节到整体的这类音染听感较好,适应面大,反之越尖锐,则表明听感较冲突,适应面窄;上下距离中间的距离越接近,则表明同类尺度听感越平衡,反之越极端。
素质与风格综合为:听感。
综合素质评价六边形图——听感、佩戴、隔音/漏音、性价比、驱动难易、外观。
注:以上标准均是以非定制随身器材的程度为考虑。所评测的设备和参评设备的上述评价,仅仅是基于个人听音偏好与使用习惯的主观判断和喜好,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CK9:婀娜多姿,轻舞飞扬。温婉通透,女声上品。
铁三角首款动铁单元耳塞。作为在民用高端入耳动铁单元耳塞领域打破美系耳塞垄断的首次尝试,铁三角的CK9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温婉通透,这是对其特色音染一个恰当的概括。结合了铁氏近年来转向的淡染型的中高频音染和动铁发声单元声音密度的优势,CK9对于表现清亮型流行女歌手的嗓音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闭幕聆听,就犹如本人在自己耳边动情的吟唱。整体听感上,CK9声场感不大,但通透明亮,解析不高而细腻,低频密而紧、高频少而轻,与中频的连接不实,是那种纤柔而灵韵的衔接,音染略施粉黛,就好比一位婀娜少女在阳光下轻舞飞扬。CK9上市已有一段时日,曾有一段时间,烧友对其褒贬不一。归结下来,羸弱的低频量感和相对较高的行货上市定价是对其诟病的最大原因。其实煲开后的CK9,低频质感相当扎实,并非传言中“没有下半身”那般不堪,关键是回放的音乐类型得对口;终归,我们眼中的和服淑女,又怎能如欧美壮汉那般臂壮臀坚、五大三粗呢?而价格,目前来看也比较合理了。从越来越多烧友理性中肯的评价可以得知,作为铁系动铁入耳的老大姐,CK9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推荐音乐类型:出色的中频表现对于清晰的表现温柔婉约类型的女声,可以说是遍寻高端动铁耳塞界而难寻对手。说“最强入耳女声塞”或许过于武断,但称其位列前三甲绝无虚言。除了低沉浑厚的大妈声不太行外,通杀一般意义上的女声、童声。煲开后齿音并不大,相对各类冷声耳塞耳机而言。但由于声场感、动态、特别是低频方面的量比较缺失,对于整体音乐氛围的营造能力较差;同样由于高频延伸一般、低频量感不佳、解析不很高,对各类高低频乐器音色的表达力偏弱。因而比较推荐听舒缓、节奏简单、伴奏偏中高频类型的女声慢歌。
推荐前端类型(注:因本人接触前端有限,推荐前端类型很多属于个人臆测,并非客观,仅供参考,下同):由于本身中性略偏冷声,且中频较突出,音染较少,音色通透,搭配各类前端均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放效果。如搭配SONY的MP3可以获得更佳的感染力和音乐感;而搭配松下的CD则可以得到相对直白淡怡的表达力。
推荐使用对象:绕耳式入耳设计,能够替换硅胶、海绵套,舒适的佩戴和一定的隔音性能,同时对前端相对宽容,适合希望在移动场合聆听轻柔歌曲,对低频量感、包围感和动态声场要求不高的各类随身听用户。同样推荐给希望入门铁系高端的初烧进阶小同志(别光看价格和单元数量,CK9用来入门老铁的高端随身绝对比CK10要好!这是无数铁粉们折腾后的普遍结论)。另外,由于其特有的中高频音染风格,对听音风格偏亮色、专萌ACG歌曲和靡靡之音的爱好者具有难以抵挡的杀伤力!
个人感言:CK9是我蹭听到的第一个动铁耳塞。之前还处于CK32的初烧阶段。CK9让我见识了动铁的强大中频密度,但一开始也和大多数从各种动圈和美式动铁过来一耳朵听CK9的朋友一样的想法:“这塞子怎么没低频?”以至于同学因此便宜出掉它时我都没想收。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其中频,遂毒发,在二手区高价入了一条已经掉字线硬的CK9来。一开始它的低频、齿音也困扰了我很久,但好在我始终没有抛弃,坚持煲了几百小时后,这两个弊端也有了很大改观。而我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我耳朵被“煲”适应的缘故。时至今日,手上这条CK9上千小时,字已全部掉完,线材硬如钢丝,而声音也已经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成为我出街必配的塞子。
CK10:横空出世,扛鼎之作。纤毫毕现,刮目相看。
铁三角双单元动铁耳塞力作。极其强大而华丽的做工、体积、外观、佩戴感,高质量偏冷声而三段量感平衡的音色,在各类动铁入耳耳塞中实力居前列的解析、声场感和声音凝聚力,相对高的易驱动性和同价位下相比其他品牌同类音色风格取向的动铁耳塞也不败下风的主流随身听直推素质——从而获得的更好的适用性与实用价值,在同档次动铁入耳耳塞中比较合适的价位,都让其短时期内在广大随身烧友中树立了在众多铁三角随身产品中难得的良好口碑,就连大家坛中最严厉苛刻的器材评论家,恐怕也很难在公允的立场上找到其任何一方面的明显缺陷。CK10让铁三角摆脱了前任CK9某些方面较差评价的阴影,真正跻身高素质动铁入耳耳塞厂商的行列。尽管CK100发售后,CK10不再是铁三角随身耳塞的旗舰型号;但可以预料,CK10将在动铁入耳耳塞的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推荐音乐类型:强大的弦乐、弹拨乐利器,小提琴和吉他上的表现在耳塞中相当出色,估计非定制动铁耳塞中也只有ER4系列才能够谈得上跟它一比(没听过TF10,不过据说中频薄,那在这个前提下在吉他上肯定就不行了);在钢琴、突出中高频音色的打击乐器、小编制协奏曲类音乐、电声音乐方面也有很好的发挥;搭配合适前端的话,一般类型的流行歌曲甚至动感强劲的也能够胜任。人声方面,较适合唱功好、声线温厚的女声;如果是薄声和唱功不佳的类型,则会明显突出齿音与声音缺陷。
推荐前端类型:根据听音风格偏好,推荐中性或者偏暖声厚声类高素质前端,特别是中高频音染做得不错的日系机器;小推力机器也能发挥不错的水平,从而获得合适的听感。应注重前端的解析力和综合素质,不要成为拖累整体发挥的短板。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配不同的大推力前端和耳放,将获得较显著的素质提升和风格强化。不推荐薄声和冷声类型的前端!同样也不推荐音染过重而素质低下的前端!同时,由于其高灵敏度,如果欣赏音乐类型较清淡的话,应避免底噪大的前端。
推荐使用对象:预算较充裕,口味偏高解析、清淡、整体三段平衡性,同时对声音素质有高要求,并对便携性、佩戴、外观做工和前端搭配的便利性都有一定要求,不喜欢在器材和前端搭配上太多折腾的高端随身发烧友。
个人感言:CK10是第二条入手的铁三角高端动铁耳塞,当时同入的还有两个动圈高端EM700Ti和EC700Ti。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了EW9和CM700,但还没有买过超过2000的设备,从此以后本人一发不可收拾,半年内又收了下面其他铁系耳塞耳挂。CK10当初给我的感觉是既惊喜又失望。惊喜的是双单元动铁果然比单单元素质更强大,失望的是齿音表现和女声染色还不如CK9。不过,从那时起我已经学会了怎样公正客观的看待每个塞子,特别是亲身领会到了“没有什么塞子是全能、完美的”这个道理,知道了根据音乐风格来选择适合的回放设备达到最好效果。CK10自然也成了本人的常听佳品之一。
CKM90:初出茅庐,群雄环伺。外冷内热,铁家异类。
铁家动铁的小弟老三。极其迥异于铁三角其他耳塞耳挂的调音风格,其明显的暖声取向、量感丰沛的低频更偏向除ER4系列的美式动铁耳塞,而精致、泛着寒光的钛金属外表又和传统的老铁塞子如出一辙,外表上比起CK9、CK10两位长辈“英俊”得多,典型的外冷内热、“黄皮白心”小子。但对比外向奔放的E5C,CKM90的音色是相当典型的热情而内敛,而其低频充沛的量感和包围感更是令人过耳难忘。在千元以上这个价位上,同类型、定位和风格类似的塞子数不胜数,可想而知CKM90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压力。难能可贵的是,在作出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之下,其中高频段对女声的鲜明音染仍一如既往的保留了下来,果然它还是铁三角的孩子啊。至于超强的用料、俊美的外观和精湛的做工,让人再次见识到了铁三角工业设计的强大和日本本土制造的用心。
虽然从60毫米的短线、硅胶套配件和极高的灵敏度等设计来看,CKM90明显是针对随身听音乐推出的产品,但奇怪的是51欧的阻抗,让其声音在小推力前端下表现得稍显局促。而在合适的大推力前端下会有不少改善。CKM90的线材比CK9和CK10细,是CM700那种的细线,不过做工仍然OK。另外,非绕耳式的设计让听诊器效应加重,接线控走在路上,耳朵里尽是线材摩擦的噪声。
推荐音乐类型:热情洋溢、节奏鲜明的舞曲是上佳之选,可以这么说,这类型的歌曲,加了随身耳放的E5C也不是对手;此外,其偏慢而温厚的动态风格取向也可尝试用来听风格不同的R&B、爵士女声,以及富有沧桑感的女声慢歌。一般类型的流行歌和摇滚,也可以自如应付,回放出相对厚实的声音表现出来。至于其他类型的音乐,尤其是突出中高频乐器音色的纯音乐和大动态大编制的交响类型音乐,还是放弃吧。
推荐前端类型:应该说直推下的CKM90并不是很挑前端,只要是较高素质的播放器,无论冷暖,都可以搭配CKM90推出舒适的声音来,不过小推力前端或许没有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上耳放的话,需要谨慎尝试搭配,本人试过包括F1在内的两款随身耳放(另一个名字忘记了),感觉效果甚至还稍稍不如用EH1直推。另外,极高的灵敏度也让其成为底噪探测器,听舒缓的人声独唱时,应避免使用底噪大的播放器。
推荐使用对象:对CK9的低频和CK10的齿音失望而希望在这些方面有明显改善、而能够容忍风格改变和通透感下降的老铁粉丝;听感明显偏暖声风格的女声爱好者,对铁三角有爱且喜爱吃螃蟹的烧友;或希望向高端动铁升级,很在乎佩戴质量和做工、而又不愿意收二手且囊中羞涩只拿得出千元出头、买不起UM2、SE530、E5C这类多单元动铁的烧友。
个人感言:CKM90上市不久,本人正处于高烧阶段,荣幸地自愿成为小白鼠的一员。购入它之前,最让我感到意外的不是铁三角一贯善于快速出新品的本事竟然也变本加厉的用在了自己参与不久的动铁耳塞上(要知道一套小四可是卖了N久的东西),在双单元的CK10之后如此迅速的又推出了单单元的CKM90,而是它的定价相对其单元和做工材料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只在“骗钱”的时候才换汤不换药的采用的钛金属外壳、动铁单元、大陆行货,三项高价“要素”结合在一起,居然“只要”不到1200元!于是本人是带着自认冤大头的轻松心态入了这个东西。而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果然很强烈:完全迥异于传统铁三角风格的浓郁型暖声塞。一段时间听下来后,感觉它确实是个很不错很值的塞子,直推下听感风格接近E5C和UM2,虽然素质上比E5C还差得远,但考虑到其定价,还算比较值的。有趣的是,上了电子管耳放后,居然有了巨大的风格改变和听感提升,这一点说来或许很多人不信,但我是在严格的对比条件下得出的这一结论。
CM7:浓郁甘怡,靡靡之音。一代名器,酥骨醉心。
铁三角随身产品中的一代名塞。由于面世时间不短,接触过的人相比铁三角其他高端耳塞多很多,有关CM7的文章已经连篇累牍。CM7的出现,向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国内随身发烧界的仁人志士们阐明了一个道理:靠特色就是可以站立于高端的!(当时耳塞产品在千元绝对算是高端了)时至今日,CM7的保有量不少,好评自然如潮——不得不承认,人都是有经典情结的;这在以主观感受为标准的发烧界,更不是什么错误。可以想象,当年还拿着MD、CD随身听和天价MP3的烧友们,在不到500元的日版888还是神器的那个年代里,第一次将价格高达千元的小耳塞插在线控上时(当时不少MP3是也有线控的哦呵呵),听到相比原配和MX500等塞子更清晰而温暖醇厚的声音时,心中是多么的激动!是的,CM7的声音是充满了浓郁味道的,我不想用太多细碎的词语来解析她的味道,因为CM7的感觉在于那种蒙蒙的回味:一耳朵之下,或许没有太多惊艳,但她就像个并非绝色、却万般服帖温顺的小女人一样,在你需要时就送上酥骨醉心的温情,令你感到无比体贴。话说让人难以忘怀的,除了想念而不得的国色天香(也就是常说的YY),就是那越发久远的、记忆中泛着老照片淡黄的往日温存吧。不过,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再与不同类型的众后生们PK的话,如果单论素质,“塞”老珠黄的CM7绝对排名倒数,从这次评测中已经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点。然而,所谓经典、所谓怀旧,就如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般时常萦绕耳边……(有人再也忍不住了的打断道:喂,楼主!CM7也才没上市几年吧,怎么说得跟个半老徐娘似的!^
^)
推荐音乐类型:醇厚型、温暖型的女声必不可少,因其典型日系老塞那种相对暖色调和偏中低频的音染风格。由于解析力和分离度不高,并不适宜器乐欣赏;同时动态一般,激烈热情的音乐类型恐怕也不是很适合。
推荐前端类型:音染细腻的日系暖声播放器无疑是最合适的搭配。不过注意一点,因CM7在中频和中低频段本身就具有明显音染,因而音色染得过重的前端或许会令音色失真;另外,也可以尝试一下与更多美系冷声播放器搭配,获得相对冷静的听感。
推荐使用对象:听感平衡的一般意义上的流行女声爱好者;喜欢温厚而深沉的、上了年纪的女人声,或者想把女声变得更有“女人味”的爱好者;以及玩过一圈之后大彻大悟,却对“经典”还念念不忘的老烧们。
个人感言:我承认我一开始对CM7是有成见的。在这次评测中,渐渐的我摆正心态,发现了CM7自身的优点和特有的味道。从评测打分来看,CM7的得分都不高,这首先跟我选取的音乐类型有关;但对它的素质综合评分在本次评测中位居末席,我认为这还是客观的,关键在于,对一个设备的评价不能只从它的素质表现来下结论。无论如何,虽然CM7并不符合我的听感偏好,但它仍然是一个好塞子! |